《标点符号用法》GB/T 15834-2011
标点符号用法
1范围
标点符号用法
本标准规定了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的用法。
本标准适用于汉语的书面语(包括汉语和外语混合排版时的汉语部分)。
2术语和定义
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。
2.1
标点符号pnnctuation
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,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,用来表示语句的停顿、语气以及标示某些成分(主要是词语)的特定性质和作用。
注:数学符号、货币符号、校勘符号、辞书符号、注音符号等特殊领域的专门符号不属于标点符号。
2.2
句子sentence
前后都有较大停顿、带有一定的语气和语调、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。
2.3
复句complex sentence
由两个或多个在意义上有密切关系的分句组成的语言单位,包括简单复句(内部只有一层语义关系)和多重复句(内部包含多层语义关系)。
2.4
分句 clause
复句内两个或多个前后有停顿、表达相对完整意义、不带有句末语气和语调、有的前面可添加关联词语的语富单位。
2.5
语段expression
指语言片段,是对各种语言单位(如词、短语、句子、复句等)不做特别区分时的统称。
3标点符号的种类
3.1点号
点号的作用是点断,主要表示停顿和语气。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。
3.1.1句末点号
用于句末的点号,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。包括句号、问号、叹号。
3.1.2句内点号
用于句内的点号,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。包括逗号、顿号、分号、冒号。
3.2标号
标号的作用是标明,主要标示某些成分(主要是词语)的特定性质和作用。包括引号、括号、破折号、省略号、着重号、连接号、间隔号、书名号、专名号、分隔号。
4标点符号的定义、形式和用法
4.1 句号
4.1.1 定义
句末点号的一种,主要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。
4.1.2形式
句号的形式是“。”
4.1.3基本用法
4.1.3.1用于句子末尾,表示陈述语气。使用句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,带有陈述语气和语调,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。
示例1: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。
示例2:(甲,咱们走着去吧?)乙:好。
4.1.3.2 有时也可表示较缓和的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。
示例1:请您稍等一下。
示例2:我不由地感到,这些普通劳动者也同样值得尊敬的。
4.2 问号
4.2.1 定义
句末点号的一种,主要表示句子的疑问请语气。
4.2.2 形式
问号的形式是“?”
4.2.3 基本用法
4.2.3.1 用于句子末尾,表示疑问语气(包括反问、设问等疑问类型)。使用问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、带有疑问语气和语调,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。
示例1:你怎么还不回家去呢?
示例2:难道这些普通的战士不值得歌颂吗?
示例3:(一个外国人,不远万里来到中国,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。)这是什么精神?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。
4.2.3.2选择问句中,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,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。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,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。当选项较多或较长,或有意突出每个选项的独
立性时,也可每个选项之后都用问号。
示例1: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,还是诗人的虚构?
示例2: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?
示例3: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:现实主义的?传统的?大团圆的?荒诞的?民族形式的?有象征意义的?
示例4:(他看着我的作品称赞了我。)但到底是称赞我什么:是有几处画得好?还是什么都敢画?抑或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?我不得而知。
示例5:这一切都是由客观的条件造成的?还是由行为的惯性造成的?
4.2.3.3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,可叠用问号.通常应先单用,再叠用,最多叠用三个问号。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问号。
示例:这就是你的做法吗?你这个总经理是怎么当的??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???
4.2.3.4问号也有标号的用法,即用于句内,表示存疑或不详。
示倒1;马致远(1250? -1321),大都人,元代戏曲家、散曲家。
示例2:钟嵘(?——518),颖川长社人,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。
示例3:出现这样的文字错误,说明作者(编者?校者?)很不认真。
4.3叹号
4.3.1定义
句末点号的一种,主要表示句子的感叹语气。
4. 3.2形式
叹号的形式是“!”。
4.3.3基本用法
4.3.3.1 用于句子末尾,主要表示感叹语气,有时也可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、反闯语气等.使用叹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、带有感叹语气和语调或带有强烈的祈使、反问语气和语调,并不取决于句
子的长短。
示例1:才一年不见,这孩子都长这么高啦!
示例2:你给我住嘴!
示例3:谁知道他今天是怎么搞的!
4.3.3.2用于拟声词后,表示声音短促或突然。
示例1:咔嚓!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。
示例2:咚!咚咚!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。
4.3.3.3表示声音巨大或声音不断加大时,可叠用叹号;表达强烈语气时,也可叠用叹号,最多叠用三个叹……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叹号。
示例1:轰!!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,女娲猛然醒来。
示例2:我要揭露!我要控诉!!我要以死抗争!!!
4.3.3.4 当句子包含疑问、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(如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和带有惊愕语气的疑问句),可在同号后再加叹号(问号、叹号各一)。
示例1:这么点困难就能把我们吓倒吗?!
示例2:他连这些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,还敢说自己是高科技人材?!
4.4逗号
4. 4.1定义
句内点号的一种,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。
4.4.2形式
逗号的形式是“,”。
示例8:“的(de)”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。
4.9.3.2标示作者国籍或所属朝代时,可用方括号或六角括号。
示例1:[英]赫胥黎《进化论与伦理学》
示例2:[唐]杜甫著
4.9.3.3报刊标示电讯、报道的开头,可用方头括号。
示例:【新华社南京消息】
4.9.3.4标示公文发文字号中的发文年份时,可用六角括号。
示例:国发C2011J3号文件
4.9.3.5标示被注释的词语时,可用六角括号或方头括号。
示例1:〔奇观〕奇伟的景象。
示例2:【爱因斯坦】物理学家。生于德国,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,移居美国。
4.9.3.6除科技书科中的数学、逻辑公式外,所有括号(特别是同一形式的括号)应尽量避免套用。必须套用括号时,宜采用不同的括号形式配合使用。
示例;〔茸(rong)毛〕很细很细的毛。
4. 10破折号
4. 10.1定义
标号的一种,标示语段中某些成分的注释、补充说明或语音、意义的变化。
4. 10.2形式
破折号的形式是“——”。
4. 10.3基本用法
4. 10.3.1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(也可用括号,见4.9.3.1;二者的区别另见B.1-7)。
示例1: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——内山老板走了过来。
示例2:我一直坚持读书,想借此唤起弟妹对生活的希望——无论环境多么困难。
4. 10.3.2标示插入语(也可用逗号,见4.4.3.3)。
示例:这简直就是——说得不客气点——无耻的勾当!
4. 10.3.3标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(也可用冒号,见4.7.3.1、4.7.3.2)。
示例1:坚强,纯洁,严于律己,客观公正——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。
示例2:孤家开始娓娓道来——
数年前的一个寒冬,……
4. 10.3.4标示话题的转换。
示例:“好香的干菜,——听到风声了吗?”赵七爷低声说道。
4. 10.3.5标示声音的延长。
示例:“嘎——”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。
4. 10.3.6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。
示例1:“班长他牺——”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。
示例2,“亲爱的妈妈,你不知道我多爱您。—还有你,我的孩子!”
4. 10.3.7标示引出对话。
示例:——你长大后想成为科学家吗?
——当然想了!
4. 10.3.8标示事项列举分承。
示例: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,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。
——环境声学;
——环境光学;
——环境热学;
——环境电磁学;
——环境空气动力学。
4.10.3.9用于副标题之前。
示例:飞向太平洋
——我国新型号运载火箭发射目击记
4. 10.3.10用于引文、注文后,标示作者、出处或注释者。
示例1:先天下之优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
——范仲淹
示例2t乐浪海中有倭人,分为百余国,
——《汉书》
示例3:很多人写好信后把信笺折成方胜形,我看大可不必。(方胜,指古代妇女戴的方形首饰,用彩绸等制作,由两个斜方部分叠合而——编者注)
4.11省略号
4.11.1 定义
标号的一种,标示语段中某些内容的省略及意义的断续等。
4.11.2形式
省略号的形式是“……”。
4. 11.3基本用法
4. 11.3.1标示引文的省略。
示例:我们齐声朗诵起来:“……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”
4. 11.3.2标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。
示例1:对政治的敏感,对生活的敏感,对性格的敏感,……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。
示倒2:他气得连声说:“好,好……算我没说。”
4. 11.3.3标示语意未尽。
示例1: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,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,……
示例2:你这样干,未免太……!
4. 11.3.4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。
示例;她磕磕巴巴地说:“可是……太太……我不知道……你一定是认错了”
4. 11.3.5标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。
示例:“还没结婚吧?”
“……”他飞红了脸,更加忸怩起来。
4.11.3.6标示特定的成分虚缺。
示例:只要……就……
4.1 1.3.7在标示诗行、段落的省略时,可连用两个省略号(即相当于十二连点)。
示例1:从隔壁房间传来缓缓而抑扬顿挫的吟咏声——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
…………
示例2:该刊根据工作质量、上稿数量、参与程度等方面的表现,评选出了高校十佳记者站.还根据发稿数量、提供新闻线索情况以及对刊物的关注度等,评选出了十佳通讯员。
4. 12着重号
4. 12.1 定义
标号的一种,标示语段中某些重要的或需要指明的文字。
4. 12.2形式
着重号的形式是“.”标注在相应文字的下方。
4. 12.3基本用法
4. 12.3.1标示语段中重要的文字。
示例1:诗人需要表现,而不是证明。
示例2:下面对本文的理解,不正确的一项是:……
4.12.3.2标两语段中需要指明文字。
示例:下边加点的字,除了在词中的读法外,还有哪些读法?
着急 子弹 强调
4. 13连接号
4. 13.1定义
标号的一种,标示某些相关联成分之间的连接。
4. 13.2形式
连接号的形式有短横线“—”、一字线“一”和浪纹线“~”三种。
4. 13.3基本用法
4. 13.3.1标示下列各种情况,均用短横线:
a)化合物的名称或表格、插图的编号。
示例1:3-戊酮为无色液体,对眼及皮肤有强烈刺激性。
示例2:参见下页表2-8、表2-9。
b)连接号码,包括门牌号码、电话号码,以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月日等。
示例3:安宁里东路26号院3-2-11室
示例4:联系电话:010-88842603
示例5:2011-02-15
c)在复合名词中起连接作用。
示例6:吐鲁番一哈密盆地
d)某些产品的名称和型号。
示例7:WZ-10直升机具有复杂天气和夜间作战的能力。
e)汉语拼音、外来语内部的分合。
示例8:shuoshuo-xiaoxiao(说说笑笑)
示例9:盎格鲁一撒克逊人
示例10:让一雅克·卢梭(“让-雅克”为双名)
示例1 1:皮埃尔·盂戴斯-弗朗斯(“盂戴斯-弗朗斯”为复姓)
4. 13.3.2标示下列各种情况,一般用一字线,有时也可用浪纹线;
a)标示相关项目(如时间、地域等)的起止。
示例1:沈括(1031-1095),宋朝人。
示例2:2011年2月3日—10日
示例3:北京-上海特别旅客快车
b) 标示数值范围(由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构成)的起止。
示例4:25~30 g
示例5:第五~八课
4. 14 间隔号
4. 14.1定义
标号的-种,标示某些相关联成分之间的分界。
4. 14.2形式
间隔号的形式是“· ”。
4. 14.基本用法
4. 14.3.1标示外国人名或少数民族人名内部的分界。
示例1:克里丝蒂娜·罗塞蒂
示例2:阿依古丽 .买买提
4. 14.3.2标示书名与篇(章、
示例;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
4. 14.3.3标示词牌、曲牌、诗体
示例1:《沁园春·雪》
示例2:《天净沙·秋思》
示铡3:《七律·冬云》
4. 14.3.4用在构成标题或栏目名称的并列词语之间。
示例:《天·地·人》
4. 14.3.5以月、日为标志的事件或节日,用汉字数字表示时,只在一、十一和十二月后用间隔号;当直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时,月、日之间均用间隔号(半角字符)。
示例1:“九一八”事变“五四”运动
示例2:“一·二八”事变“一二·九”运动
示例3:“3·15”消费者权益日 “9·11”恐怖袭击事件
4. 15书名号
4. 15.1 定义
标号的一种,标示语段中出现的各种作品的名称。
4. 15.2形式
书名号的形式有双书名号“《 》”和单书名号“< >”两种。
4. 15.3基本用法
4. 15.3.1 标示书名、卷名、篇名、刊物名、报纸名、文件名等。
示例1:《红楼梦》(书名)
示例2:《史记·项羽本记》(卷名)
示例3:《论臂峰塔的倒掉》(篇名)
示例4:《每周关注》(刊物名)
示例5:《人民日报》)(报纸名)
示例6:《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》(文件名)
4. 15-3.2标示电影、电视、音乐、诗歌、雕塑等各类用文字、声音、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。
示例1:《渔光曲》(电影名)
示例2:《追梦录》(电视剧名)
示例3:《勿忘我》(歌曲名)
示例4:《沁园春·雪》(诗词名)
示例5:《东方欲晓》(雕塑名)
示例6:《光与影》(电视节目名)
示例7:《社会广角镜》(栏目名)
示例8:《庄子研究文献数据库》(光盘名)
示例9:《植物生理学系列挂图》(图片名)
4. 15.3.3标示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。
示例:科研人员正在研制《电脑卫士》杀毒软件。
4. 15.3.4标示作品名的简称。
示例:我读了《念青唐古拉山脉纪行》一文(以下简称《念》),收获很大。
4. 15.3.5当书名号中还需要书名号时,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,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。
示例:《教育部关于提请审议<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>的报告》
4. 16专名号
4. 16.1定义
标号的一种,标示古籍和某些文史类著作中出现的特定类专有名词。
4. 16.2形式
专名号的形式是一条直线,标注在相应文字的下方。
4. 16.3基本用法
4. 16.3.1标示古籍、古籍引文或某些文史类著作中出现的专有名词,主要包括人名、地名、国名、民族名、朝代名、年号、宗教名、官署名、组织名等。
示例1:孙坚人马被刘表率军围得水泄不通。(人名)
示例2:于是聚集冀、青、幽、并四州兵马七十多万准备决一死战。(地名)
示例3:当时乌孙及西域各国都向汉派遣了使节。(国名、朝代名)
示例4:从咸宁二年到太康十年,匈奴、鲜卑、乌桓等族人徒居塞内。(年号、民族名)
4. 16.3.2现代汉语文本中的上述专有名词,以及古籍和现代文本中的单位名、官职名、事件名、会议名、书名等不应使用专名号。必须使用标号标示时,宜使用其他相应标号(如引号、书名号等)。
4. 17分隔号
4. 17.1 定义
标号的一种,标示诗行、节拍及某些相关文字的分隔。
4. 17.2形式
分隔号的形式是“/”。
4. 17.3基本用法
4. 17.3.1 诗歌接排时分隔诗行(也可使用逗号和分号,见4.4.3.1/4.6.3.1)。
示例:春眠不觉晓/处处闻啼鸟/夜来风雨声/花落知多少。
4. 17.3.2标示诗文中的音节节拍。
示例:横眉/冷对/千夫指,俯首/甘为/孺子牛。
4. 17.3.3分隔供选择或可转换的两项,表示“或”。
示例:动词短语中除了作为主体成分的述语动词之外,还包括述语动词所带的宾语和/或补语。
4. 17.3.4分隔组成一对的两项,表示“和”。
示例1:13/14次特别快车
示例2.羽毛球女双决赛中国组合杜婧/于洋两局完胜韩国名将李孝贞/李敬元。
4. 17.3.5分隔层级或类别。
示例: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;省(直辖市、自治区)/省辖市(地级市)/县(县级市、区、自治州)/乡(镇)/村(居委会)。
5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书写形式
5.1 横排文稿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书写形式
5.1.1句号、逗号、顿号、分号、冒号均置于相应文字之后,占一个字位置,居左下,不出现在一行之首。
5.1.2问号、叹号均置于相应文字之后,占一个字位置,居左,不出现在一行之首。两个问号(或叹号)
叠用时,占一个字位置;三个问号(或叹号)叠用时,占两个字位置;问号和叹号连用时,占一个字位置。
5.1.3引号、括号、书名号中的两部分标在相应项目的两端,各占一个字位置。其中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,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。
5.1.4破折号标在相应项目之间,占两个字位置,上下居中,不能中间断开分处上行之末和下行之首。
5.1.5省略号占两个字位置,两个省略号连用时占四个字位置并须单独占一行。省略号不能中间断开分处上行之末和下行之首。
5.1.6连接号中的短横线比汉字“-”略短,占半个字位置;一字线比汉字“-”略长,占一个字位置;浪纹线占一个字位置。连接号上下居中,不出现在一行之首。
5-1.7间隔号标在需要隔开的项目之间,占半个字位置,上下居中,不出现在一行之首。
5.1.8着重号和专名号标在相应文字的下边。
5.1.9分隔号占半个字位置,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或一行之末。
5.1. 10标点符号排在一行末尾时,若为全角字符则应占半角字符的宽度(即半个字位置),以使视觉效果更美观。
5.1.11在实际编辑出版工作中,为排版美观、方便阅读等需要,或为避免某一小节最后一个汉字转行或出现在另外一页开头等情况(浪费版面及视觉效果差),可适当压缩标点符号所占用的空间。
5.2竖排文稿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书写形式
5. 2.1句号、问号、叹号、逗号、顿号、分号和冒号均置于相应文字之下偏右。
5.2.2破折号、省略号、连接号、间隔号和分隔号置于相应文字之下居中,上下方向排列。
5.2.3引号改用双引号“﹃”“﹄”和单引号“﹁”“﹂”,括号改用“t鹏。“,标在相应项目的上下。
5.2.4竖排文稿中使用浪线式书名号“一一,标在相应文字的左侧。
5.2.5着重号标在相应文字的右侧,专名号标在相应文字的左侧。
5.2.6横排文稿中关于某些标点不能居行首或行末的要求,同样适用于竖摊文稿。
标点符号用法-国标
GB/T15834—2011《标点符号用法》(文中简称《新用法》)代替GB/T15834—1995《标点符号用法》(文中简称“旧用法”),于2012年6月1日实施。《新用法》对《旧用法》做了全面修改,现将主要变化摘要如下:
问号( ?) “基本用法”增加了两条
一、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,可叠用问号。通常应先单用,再叠用,最多叠用三个问号。
例:这就是你的做法吗?像你这个经理是怎么当的??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销费者???
二、问号也有标号用法,即表示存疑或不详。
例1:马致远(1250?—1321)
例2:钟嵘(?—518)
叹号( ! ) “基本用法”增加了两条
一、表示声音巨大或声音不断加大时,可叠用叹号;表达强烈语气时也可以叠用叹号,最多叠用三个叹号。
例1:轰!!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,女娲猛然醒来。
例2:我要揭露!我要控诉!!我要以死抗争!!!
二、当句子包含疑问、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(如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和带有惊愕语气的疑问句),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(问号、叹号各一)。
例1:这点困难就把我们吓倒了吗?!
例2:他连这点起码的常识都不懂,还敢说自己是高科技人才?!
顿号(、)“基本用法”增加了两条
一、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。
例1: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,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。
例2:这种凶猛的动物常常三五成群地外出觅食和活动。
二、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、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。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(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),宜用顿号。
例1:“日”“月”构成“明”字。
例2:店里挂着“顾客就是上帝”“质量就是生命”等横幅。
例3:《红楼梦》《三国演义》《西游记》《水浒传》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。
例4:李白的“白发三千长”(《秋浦歌》)、“朝如青丝暮成雪”(《将进酒》)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。
引号(“ ”和‘ ’)“基本用法”增加了一条
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,段首和段尾都用引号;不止一段时,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,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。
例: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人这样谈幸福:
“幸福是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。……
“幸福是自己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。……
“幸福是在正确有时间做了正确的选择。……”
括号(() 〔〕 【】 ﹝﹞) 增加了不同形式括号用法的示例
一、标示下列各种情况,均用圆括号:
(一)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。
例1:我校拥有特级教师(含已退休的)717人。
例2: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的世界,我们还将善于建
设一个新世界!(热烈鼓掌)
(二)标示订正或补加的文字。
例3:信封上写着:“阿夷(姨),你好!”
例4:建筑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(的标准)。
(三)标示序次语
例5:语言有三个要素:(1)声音;(2)结构;(3)意义。
例6:思想有三个条件:(一)事理;(二)心理;(三)伦理。
(四)标示引语的出处。
例7:他说得好:“未画之前,不立一格;既画之后,不留一格。”(《板桥集•题画》)
(五)标示汉语拼音注音。
例8:“的(de)”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。
二、标示作者国籍或所属朝代,可用方括号或内角括号
例1:[英]赫胥黎《进货论与理学》
例2:〔唐〕杜甫著
三、报刊标示电讯、报道的开头,可用方头括号。
例:【新华社南京消息】
四、标示公文发文字号中的发文年份时,可用六角括号。
例:国发〔2011〕3号文件
五、标示被注释的词语时,可用六角括号或方头括号。
例1::〔奇观〕奇伟的景象。
例2:【爱因斯坦】物理学家。
连接号( — )取消了连接号中原有的二字线,将连接号形式规范为短横线“-”、一字线“—”和波纹线“~”三种,并对三者的功能做了归并与划分。
一、标示化合物的名称或表格、插图编号;连接号码,包括门牌号码、电话号码,以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月日等;在复合名词中起连接作用;某些产品的名称和型号;汉语拼音、外来语内部分合等均用短横线(占半个字的位置)。
例1:3-戊酮为无色液体
例2:参见下页表2-8、表2-9
例3:安宁里东路23号院3-2-11室
例4:联系电话:010-88842603
例5:2011-02-15
例6:吐鲁番-哈密盆地
例7:WZ-10武装直升机
例8:shuōshuō-xiàoxiào(说说笑笑)
例9:盎格鲁-撒克逊人
例10:让-雅克•卢梭(“让-雅克”为双名)
例11:皮埃尔•孟戴斯-弗朗斯(“孟戴斯-弗朗斯”为复姓)
二、标示下列各种情况,一般用—字线(占一个字的位置),有时也可用波纹线(占一个字的位置)
(一)标示相关项目(如时间、地域等)的起止
例1:沈括(1031—1095),宋朝人。
例2:2011年2月3日—10日
例3:北京—上海特别快车
(二)标示数值范围(由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构成)的起止。
例4:25~30g
例5:第五~八课
书名号( 《》 < > ) 明确了书名号的使用范围。
一、标示书名、卷名、篇名、刊物名、报纸名、文件名等
例1:《红楼梦》(书名)
例2:《史记•项羽本纪》(卷名)
例3:《论雷锋塔的倒掉》(篇名)
例4:《每周关注》(刊物名)
例5:《人民日报》(报纸名)
例6:《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》(文件名)
二、标示电影、电视、音乐、诗歌、雕塑等各类用文字、声音、图像表现的作品名称及简称。
例1:《渔光曲》(电影名)
例2:《追梦录》(电视剧名)
例3:《勿忘我》(歌曲名)
例4:《沁园春•雪》(诗词名)
例5:《东方欲晓》(雕塑名)
例6:《光与电影》(电视节目名)
例7:《社会广角镜》(栏目名)
例8:《庄子研究文献数据库》(光盘名)
例9:《植物生理学系列挂图》(图片名)
例10:我读了《念青唐古拉山纪行》一文(以下简称《念》)
三、标示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。
例:科技人员研制《电脑卫视》杀毒软件。
四、不能视为作品的课程、课题、奖品奖状、商标、证照、组织机构、会议、活动等名称,不应用书名号。下面均为书名号误用的示例:
1.下学期本中心将开设《现代企业财务管理》《市场营销》两门课程。(×)
2.明天将召开《关于“两保两挂”的多视觉理论思考》课题立项会。(×)
3.本市将向70岁以上(含70岁)老人颁发《敬老证》。(×)
4.本校共获得《最佳印象》《自我审美》《卡拉ok》等六个奖杯。(×)
5.《闪光》牌电池经久耐用。(×)
6.《文史杂志社》编辑力量比较雄厚。(×)
7.北京将召开《全国食用天然色素应用研讨会》。(×)
8.本报将于今年暑假举行《墨宝杯》书法大赛。(×)
分隔号( / )《新用法》增加了“分隔号”,又称“正斜线号”。
定义:标号的一种,标示提行、节拍及某些相关文字的分隔。
形式:分隔号的形式是“/”。
基本用法:
一、诗歌接排时分隔诗行(也可以用逗号和分号)。
例:春眠不觉晓/处处闻啼鸟/夜来风雨声/花落知多少。
二、标示诗文中的音节节拍。
例:横眉/冷对/千夫指,俯首/甘为/孺子牛。
三、分隔供选择或可转换的两项,表示“或”。
例:动词短语中除了作为主体的述语动词之外,还包括述语动词所带的宾语和/或补语。
四、分隔组成一对的两项,表示“和”。
例1:T13/14特别快车
例2:羽毛球女双决赛中国组合杜婧/于洋两局完胜韩国名将李孝贞/李敬元。
五、分隔层级或类别。
例: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:省(直辖市、自治区)/省辖市(地级市)、自治州/县(县级市、区)/乡(镇)。
附 录
GB/T 15834-2011《标点符号用法》
前言
本标准按照GB/T1.1—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。
本标准代替GB/T15834—1995,与GB/T15834—1995相比,主要变化如下:
———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编写规则(GB/T1.1—2009),对本标准的编排和表述做了全面修改;
———更换了大部分示例,使之更简短、通俗、规范;
———增加了对术语“标点符号”和“语段”的定义(2.1/2.5);
———对术语“复句”和“分句”的定义做了修改(2.3/2.4);
———对句末点号(句号、问号、叹号)的定义做了修改,更强调句末点号与句子语气之间的关系(4.1.1/4.2.1/4.3.1);
———对逗号的基本用法做了补充(4.4.3);
———增加了不同形式括号用法的示例(4.9.3);
———省略号的形式统一为六连点“……”,但在特定情况下允许连用(4.11);
———取消了连接号中原有的二字线,将连接号形式规范为短横线“-”、一字线“—”和浪纹线“~”,并对三者的功能做了归并与划分(4.13);
———明确了书名号的使用范围(4.15/A.13);
———增加了分隔号的用法说明(4.17);
———“标点符号的位置”一章的标题改为“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书写形式”,并增加了使用中文输入软件处理标点符号时的相关规范(第5章);
———增加了“附录”:附录A 为规范性附录,主要说明标点符号不能怎样使用和对标点符号用法加以补充说明,以解决目前使用混乱或争议较大的问题。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,对功能有交叉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做了区分,并对标点符号误用高发环境下的规范用法做了说明。
本标准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提出并归口。
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:北京大学。
本标准主要起草人:沈阳、刘妍、于泳波、翁姗姗。
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:
———GB/T15834—1995。